11月6日, 以“城以物名,物以城兴”为主题的城市品牌建设(上海)论坛在上海市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大厦举行。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刘红霞在论坛上进行《吉林大米:从田野到城市,让人们的生活更香甜》主旨演讲,全面介绍吉林粮食品牌与城市品牌互荣共升的成功经验。
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刘红霞
介绍“吉林大米”品牌建设情况
刘红霞副局长说,从“吉林的大米”的产地属性,到“吉林大米”的品牌价值,这两个词汇的转变,经历了不平凡的五年时间。“吉林大米”已经成为吉林省农业的第一品牌,荣膺第九届中国粮油影响力公用品牌的榜首,获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佳市场表现奖,并成功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。
世界黄金水稻上的吉林大米“白金名片”,创造了国内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快速崛起的“吉林速度”,走出了一条赋能稻米产业提质增效的“新粮道”,被誉为吉林和中国粮食供给侧改革的鲜活样本。
与品牌建设之初相比,吉林省水稻播种面积已增加了近100万亩;企业自有基地面积从130万亩增加到300万亩;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80%;中高端大米产量由9亿斤增加到20亿斤;全省水稻加工业产值增长了25%;直接带动农民年增收10亿元以上。
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企业已由最初的7家发展到69家,联盟企业自主承建的以吉林大米统一标识为特征的180多家直营店、600多个商超专区、专柜,遍布北京、上海、浙江、福建等20多个省区市。
论坛对话现场
吉林大米紧扣质量体系、产业体系、营销体系三大体系建设,不断强化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体系、符号体系、产品体系、传播体系和管理体系,已经形成了以三大区域、四大品类、七大特色之乡为主要内容的体系格局,形成了以十大名企、十大名人、三十大名品为主要内容的先锋矩阵,形成了以直营店、电商平台、城区社区直通车和吉田认购四个版本并存的营销模式。
在品牌建设政策感召和市场向好信号传导下,一批批新农人成为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的生力军。他们的回归与传统农人和农耕方式理念相碰撞,激发提升了吉林农业产业化的质量和水平。他们从城市走向农村,演绎了“城与品”“城与乡”“城与人”的吉林大米故事。
吉林东部火山岩大米、中部黑土有机大米、西部弱碱大米,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。四大品类产品和16个地理标志品牌及多个企业知名品牌,形成了以“区域+品种”为主线,“核心品牌+区域品牌+企业品牌”三位一体的吉林大米品牌建设布局和市场共享格局。吉林大米先后成为2016杭州G20峰会、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、2017北京“一带一路”高峰论坛以及2022北京冬奥会指定用米。
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刘红霞
在论坛对话现场发言
吉林大米坚持中高端市场定位,全面与市场精准对接,实现了“名米”卖“优价”。吉林大米不断拓展“互联网+吉林大米”线上销售平台,推出吉林大米“云推介”,面向主销区开展“云发布”“云集市”“云剧场”等系列线上营销活动,形成独具特色的营销网络。各地还通过“吉田认购”新模式,打造集生态资源和产品优势为一体的专属稻田,面向高端人群提供优质服务,让吉林大米从田间直供到消费者餐桌,两万多个单位和个人成为吉林专属稻田的“农场主”。
吉林大米的市场化进程,本质上就是文化力的提升。吉林大米文化建设通过评“米”论“稻”、“解码吉林大米”、探讨“吉林大米现象”,共同挖掘、传播吉林稻作文化、贡米文化,从历史、科学、人文的角度,多元化、全方位讲好品牌故事,增加消费者对吉林大米身份的认同和文化的感知。
“好吃,营养,更安全”既是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,也是吉林大米品牌不断进阶的目标。吉林大米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和4个品类的团体标准,进一步完善吉林大米质量溯源体系,全面开通品牌建设月报系统,借助全省粮油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以及第三方机构,对“吉林大米”品牌的产品进行准入检验检测并定期抽检,严格管控,保障产品品质,为“吉林大米”优质的品牌形象持续护航。
新经济、新消费推动着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升级,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。刘红霞介绍,对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来讲,就是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继续做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的先行者,开启新的“五个一”工程:明确一个新的品牌战略、树立一个新的品牌形象、打造一个新的品牌组织管理架构、构建一个新的营销网络、建立一个新的品牌战略保障体系,把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推向新的高度。
刘红霞副局长表示,在吉林广袤的沃土之上,一座座城市的名片写满“稻浪金黄,珠玉凝香”。粒粒新米,从吉林的田间,端上一座座城市的餐桌。吉林大米,已经香飘全国,更会香飘世界,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香甜。